李怀角
位于大东街中段路南,北起大东街,与太平街相对,南至朱衣阁,长486米。街名始于晚唐。据《纲鉴易知录》记载:“唐懿宗咸通十年(公元869年),以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,治云州城(今大同)”。相传李国昌之家庙在李王庙街,李怀角系通往李王庙街之通路。当时因怀念李国昌之德政,故称该街为“李怀角”,沿用至今。
帝君庙街
位于县隍庙街之东,东起仓门街,西至县隍庙街,长156米。明代在该街建有“文昌帝君庙”(现针织厂知青工厂占用),得名。
东门大巷
位于大东街东段路南,北起大东街,南至东史宅,长216.3米。该巷为靠近东门之大巷,故名。
广府角
位于大庙角之东,东起石人街,西至大庙角,长198米。相传明代皇族在此建府第,名“广府”,故名。
正府角
位于东门大巷路西,东起东门大巷,西至李怀角,长191米。相传该巷为明代皇族聚居之处,是当时显赫的正府第,故名。
朱衣阁
位于李怀角之南,北起李怀角,南至缸角,长156.5米。相传有一秀才应试前,于此处遇一红衣使者,榜示结果,名列前茅。后中举居官,以为红衣使者保佑,遂建阁,阁内塑一红衣神像,以示感恩,后形成街道,便以“朱衣阁”为街名。
柴家园
位于府学门之东,东起东史宅,西至府学门,长167.2米。名称含义有两说:一说该街在明清时代为木柴交易集市地,名“柴集原”(“原”为广大平坦之意),后谐音变为今名;一说该地原为空地,有柴姓人于此辟为菜园,后发展为居民区,故名“柴家园”。说后者居多。
李王庙街
位于朱衣阁之东,东起东史宅,西至朱衣阁,长202米。相传该街内有唐代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之家庙,后其子李克用受封为晋王,民间称“李王庙”(庙已毁,其址用于粮食门市部),故名。
东史宅
位于东门大巷之南,北起东门大巷,南至雁塔后街,长431米。相传唐末晋王李克用部将史敬思,在晋王与湖人作战兵败时,史负伤救晋王于北门外吊桥(今民间尚有史敬思拖肠救主之说)。后晋王恩赐史氏住宅一所(现该街32号),因院址在城内东面,故名。
雁塔前街
位于东史宅之南,北起东史宅,南至雁塔,长412米。该处原为菜地,建国后陆续建房,形成街道。因南有雁塔,相对雁塔前街,取名“雁塔后街”。
雁塔后街
位于东史宅之南,北起东史宅,南至雁塔,长412米。该处原为菜地,建国后陆续建房,形成街道。因南有雁塔,相对雁塔前街,取名“雁塔后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