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子街
位于都司街之南,东起李怀角,西至县楼北街,北起都司街,南至帝君庙街。十字形走向,长212米。该街南口对面原建有观音小庙,庙前立有石狮,故名。
马王庙街
位于南门街路东,东起府学门,西至南门街,长215.5米。马王庙原建于北关,已毁。清乾隆六年(公元1742年),因此街西口,原为骡马交易市场,故在此新建马王庙(今城区十一小学校址),街以庙得名。
缸角街
位于朱衣阁之南,北起朱衣阁,南至雁塔前街,长160米。相传,该街原是大同城内唯一酿酒之地,俗称酿酒业为“缸房”,故名“缸角”。
府学门
位于马王庙街之东,东起柴家园,西至马王庙街,长305米。据《大同县志》载:“大同府儒学,在城内东南隅,旧学在府治东,即元魏中书学,辽西京国子监,金时之太学,元之大同县学也。明洪武八年(公元1375年)改为府学,二十九年(公元1396年)以府学代藩府第,改云中驿为府学,即今(指清代)府学也”。“府学”亦称“文庙”。该街在原府学门前,故名。
云路街
位于文庙之南,北起府学门,南至雁塔前街,东起缸角,西至东油坊巷,十字形走向,长423米。相传,明代当地进士,在殿试后如中状元,荣归原籍,先由府城南门外南庙之龙门登上天桥,越城墙,经雁塔,到城内文庙参拜孔子。天桥凌空而过,形似螮蛛,故称“云路”。据《大同县志》载:“明天启四年(公元1624年),知府陈元卿修云路”,该街为云路(天桥)之终点,故名。
蔡家巷
位于东门大巷路西,东起东门大巷,西至李怀角,长191米。相传清代有一蔡姓官吏居此,得名。
大庙角
位于鼓楼东街之东,东起广府角,西至鼓楼东街,长210米。该街原有关帝庙(今城区职业中学校址),俗称“大庙”,故名。
都司街
位于大东街东段路南,北起大东街,南至狮子街,长168米。明,清时,该街北口对面有“都司衙门”(现为雁北艺校),故名。
后帏角
位于都司街路东,东起李怀角,西至都司街,长117米。该街名称来历和含义有二说。其一,明初代王姬崔翠花住于该街西之翠花宫,其姊崔翠瓶住于此街,姊妹长相往来,故称后帏角。其二,此街原有都司衙门后花园,园内有一眼水井,故亦称后眼井,建国后称“后帏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