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乐街
位于鼓楼西街路南,北起鼓楼西街,南至贵儿寺街,长204.6米。相传明正德年间,该街为大同富豪王龙居住之地,民间称为“王府”。王龙有娇妻美妾多人,号称“十二锦屏”,个个浓妆艳抹,奇服异常,排列楼上,以示豪富,闾里喻为“活花磊墙”,故名“花磊街”,后演变成“欢乐街”。
万字街
位于北马市角北段之东,东起欢乐街,西至北马市角,长156米。原名“张家圪坨”,住户姓张,其子乡试中举留京。明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,瓦刺贵族南侵,发生“土木堡之变”,明英宗被俘,代宗即位。不久,瓦刺求和,要放还英宗。张举人恐英宗还朝与代宗争位,奏请勿和。后和议成,英宗还朝,复登帝位,遂将张举人捕杀,罪夷三族,并将其住院深挖为坑,故名“张家圪坨”。公元1931年,大同“万字会”进驻该街,更名为“万字街”。
县角西街
位于小南街和南门街相接处之西,东起小南街,西至东马市角,长128米。清朝时,县署在今县隍庙街,街西口为十字街心,俗称“县角”,该街在县角之西,故名。
太宁观街
位于下华严寺之东,东起鼓楼西街,西至下寺坡,长203米。据《大同县志》载:“太宁观在鼓楼西街,辽时建,旧名湛然九真堂,明初改为大同县治。明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复为三清宫,更今名”。因该街在太宁观之前,故名。
太宁观南街
位于太宁观街之南,北起太宁观街,南至北马市角,长180米。
东马市角
位于小南街之西,与县角西街西端相接,东起县角西街,西至北马市角南口,长142米。相传明嘉靖三十年(公元1551年),与鞑靼酋长俺答商订开放互市,俺答以马匹交易,其地点在该街四周,因而街名马市角。以十字口为中心,分东,西,南,北四街,该街居东,故名。
西马市角
位于马市角十字路口之西,西至赐福庵街,长104.2米。
北马市角
位于司令部街路北,北起大墙后街,南至司令部街,长194米。相传清代镇台卫兵“马兵营”驻此,故名。
南马市角
位于太宁观南街之南,北起太宁观南街,南至南马市角,长99米
教场街
{图上为“校场街”}位于南马市角之南,东起西羊市巷,西至姚家角东街,长247米。该街原有小校场,据《大同县志●兵防》载:“四营兵丁按期操演于此”,故名。
贵儿寺街
位于欢乐街之南,北起县角西街西口,南至教场街与西羊市巷交汇处,长176米。相传,街未形成前,曾有人在该处弃一怪胎,后居民增多,形成街巷,取名“怪儿市”。后因此名不吉利,改称“贵儿市”,再演变成今名。
西羊市巷
位于善化寺之北门,东起南门街,西至教场街,长181米。清朝时,该巷为交易羊的市场,因在南门街之西,与东羊市巷相对,故名。
段市角
位于楼房巷北口,北起唐市角,南至楼房巷,长140米。相传唐玄宗天宝年间,为与突厥贸易,在此开设绸缎市场,因名“缎市”。后突厥内部分裂,贸易中断,市场停顿,“缎”字演变为“段”字,街得名“段市角”。
楼房巷
位于段市角之南,北起姚家角东街,南至小西门北街,西至姚家角南街,呈不规则“┫”形走向,长204米。相传该巷6号院,原系辽代萧太后梳妆楼旧址(早已湮灭),遂以此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