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仓街
位于善化寺(俗称“南寺”)西侧。北起教场街,南至南寺街,长210米。清代此地建有仓廒十八楹,储备救济粮,名“保义仓”。后大同地区干旱成灾,储粮用尽,后继不接,遂空锁多年,垣倒房塌,成为废墟,标价卖出,建成民房,形成街道。因地处城内西南,故取名“南仓街”。
温家巷
位于姚家角北街路东。东起姚家角北街,西至邱家角北街,长87.7米。相传清初有外地温姓货郎居住于此,故名。
稻米店
位于大西街中段路南,北起大西街,南至巷底(不通行),长105米。相传清代江南客商在此出售稻米,并建有店铺,后发展为居民区,得名。
院巷
位于大西街中段路南,北起大西街,南至鼓楼西街,长180米,为汉,回族居民混居区。相传明正德年间,该巷是富豪王龙产业,南,北两街口均设有木栅栏门,每日启闭有时,整个巷形成院落,故名。
院巷头条
位于院巷内路东,西起院巷,东至巷底(不通行),长23.5米。院巷内路东有两条小巷,此巷为第一条,故名。
院巷二条
位于院巷头条之南,西起院巷,东至巷底(不通行),长22米。
西史宅
位于鼓楼西街之北,南起鼓楼西街,北至巷底(不通行),长40米。后唐时,名将史彦超在此建造府第,因城内东南隅有其父史敬思之府第,名“东史宅”,本府第在城内西南隅,故名。
北籸籽巷
位于鼓楼西街路南,北起鼓楼西街,南至县角西街,长280.6米。相传原党留庄村杨家兄弟二人,先后在此巷和相对的南籸籽巷开设磨坊,遂名“北籸籽巷”。
段市街
位于太宁观街之南,北起太宁观街,东至太宁观南街,呈不规则“┗”形走向,长139.4米。该街为“缎市”旧址,故名。
南籸籽巷
位于县角西街路南,北起北籸籽巷,西至贵儿寺街,南北转东西“┓”走向,长60米。
罗家巷
位于教场街东段路北,南起教场街,北至巷底(不通行),长40米。相传清末有罗姓官员居住于此,故名。
赵大豆巷
位于段市角之西,南起姚家角东街,北至巷底(不通行),长34.6米。相传赵姓人家住此,炒,买大豆,酥脆可口,享有盛名,巷因此得名。
东小巷
位于姚家角北街之北端,北起上寺南巷南口,南至赐福庵街西口,长124.8米。该巷位于东小巷之西北,故名。
北小巷
位于司令部街路北,北起大墙后街,南至司令部街,长194米。相传清代镇台卫兵“马兵营”驻此,故名。
三王府巷
位于下寺坡中段路东,西起下寺坡,东至巷底(不通行),长129米。相传元代亲王海都大王第三子因朝拜云冈和上,下华严寺,在此处盖府第,名“三王府”,巷因此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