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隍庙前街
位于草帽巷北端,东起大有仓,西至大北街,北至城隍庙后街,呈不规则“┻”形走向,长415.4米。据《大同县志》记载,“府城隍庙在城内东北隅。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定称府、州城隍神诏碑。嘉靖三十三年(公元1554年)代府修(现庙已毁)。因该街在庙前,故名。”
城隍庙后街
位于佛殿庙街之北。东起佛殿庙街,西至大北街,长499米。因街在府城隍庙之后,故名。
佛殿庙街
位于北十府街北端,东起东关北园后街,西至大有仓,呈不规则“┓”形走向,长700米。清朝时,此街建有佛殿庙(现为蔬菜门市部),故名。
仓巷
位于司令部街路北,北起大墙后街,南至司令部街,长194米。相传清代镇台卫兵“马兵营”驻此,故名。
马营街
位于东华门东端与大有仓交汇处南侧,北起大有仓南端,南至大东街,东至回回巷南端,呈不规则“┣”形走向,长429米。清乾隆年间,此巷内设有都司衙门的粮库(今21号院),故名“仓巷”。
太平街
位于南柴市角南端,北起南柴市角,南至大东街,长240米。此街原为大同总兵姜镶的参将衙门所在地,原名“诸将衙门口”。清顺治五年(公元1648年),姜镶失败后,清帅贝勒博洛将五处参将衙门尽毁,刨地成坑,诸将衙门即其中之一。因该街南口建有太平楼,故改名“太平街”。据《大同县志》载:“太平楼在察院行署东南,明时建”。
神曲巷
位于塔寺街西端。北起焦家巷,南至大东街,长200米。该巷在武庙之西南,原名“神谲巷”,取意兵家用兵在战略上诡谲莫测。因“谲”,“曲”谐音,后讹传为“神曲巷”。
焦家巷
位于神曲巷北端,东起观音街,西至太平街,长180米。相传明朝末年,此巷原住有富户焦姓,姜镶叛清时,焦姓暗助姜镶军饷。因其敢于反清,后人遂将该巷改名为“焦家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