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君庙的山门面阔三间,里外出檐,均以四柱支撑,形成以门为界进深两间的前后过廊,上覆悬山顶。廊檐上悬挂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(俗名任志刚),于“岁次庚寅仲夏”(2010年)题写的“帝君庙”匾。字为行书,字体笔力遒劲,疏密得体,浓淡相间,苍劲优美。匾下的左右廊柱上,是一副据说是清朝状元、嘉庆四年(1799)己未科进士第一名的姚文田自题书房联:“世间数百年旧家,无非积德;天下第一件好事,还是读书。”(此联还有清代梁同书、翁同龢题等多种说法)此联直白易懂,与帝君庙劝善、文昌帝君掌管功名的功能极为吻合。山门只在中间辟一门,两次间为素面影壁,影壁中心镶嵌团龙砖雕。影壁和门楣的上方做成木格,各三层四格共十二格,每格绘一幅国画。影壁上都绘山水花鸟,门楣的上层是山水,中层是花鸟,下层是人物。道教崇尚大自然,这里三十六格画中,三十二格是山水花鸟绘画,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意境。人物画共四幅,均无榜题,由东而西,笔者依次判识为“高山流水图”“老子出关图”“庄子图”“太白醉酒图”。这四幅图排列在一起是有意义的,有心的游客可以自己去揣度。
“高山流水图”说的是伯牙与钟子期为知音的故事:伯牙,旧版《辞源》说他是春秋时人。《列子·汤问第五》中记到:伯牙善于鼓琴,而钟子期善于听琴。伯牙弹琴时想着攀登高山,钟子期听琴后说:“好啊!我似乎看见如泰山一样的巍峨大山!”伯牙又想着流水,钟子期说:“我仿佛看到了像江河一样的河流!”伯牙每所想,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。一次,两人去泰山,突遇暴雨,他们在一块岩石下避雨。伯牙心中突感悲伤,取琴弹之,初为细雨之声,继而若山崩之音。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之义。伯牙感道:“善哉,善哉!你能从琴声中体会到我的心情,我们的志向真是相同,我的琴声瞒不过你的听力。”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中记:“锺子期死,伯牙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琴,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”
明代时,冯梦龙将这两段记载改编成“话本”,《警世通言》中第一卷就是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,伯牙“被”姓俞,字伯牙。高山流水遇知音,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图中,伯牙前面置一张琴,钟子期坐在对面,身后是高山流水。伯牙没有弹琴,而是与钟子期都侧耳在听。听什么呢?听琴的余音,还是潺潺流水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