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铜火锅由底盘、火座、锅身、锅盖、火筒、筒盖六个部分组成,其形制如塔,高约尺余。它们全用上在大同所有铜器中,铜火锅最为有名。铜火锅是一种将取火与用锅功能巧妙结合,能搬到饭桌上的食具。它的产生与大同的自然环境有关。大同地处雁北塞外,气候寒冷,火锅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,加之古时该地区为游牧民族的放牧地,部落不断迁徙,铜器方便耐用,久而久之,铜火锅成为家户必备之物,并且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工艺品。火锅内里涂锡,既防锈消毒,又可保持食物原来的味道。大同火锅最适宜涮羊肉和烹制什锦菜肴,用餐者围火锅而坐,可以边投食料边取菜,享受自烹自食之趣。
铜火锅的生产过程,分为部件成形、焊接、锅里镀锡、錾雕、抛光、组装六道工序。其中既有精密铸造技术,又有美工设计和錾雕工艺。大同铜火锅主要以手工锻造技艺闻名,锅身上精致形象的图案,成为大同铜火锅一绝。匠人在锅底、锅身、锅盖上精雕细凿,雕上龙戏凤、燕穿柳、鱼伴莲、喜鹊登梅、八仙过海、狮子滚绣球等图案。此外,铜火锅仅装饰纹样就有两百余种,各种花纹都用小锤、钢錾一点点錾成。名为 八仙”的铜火锅是挖掘传统铜版画题材的代表作,托盘、锅座、锅身等都造成八角形,锅身的八个面上镌刻八仙,他们或喜或怒,神态各异。整个锅造型古朴浑厚,端庄高雅,一眼望去,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仙阁。铜火锅光泽明亮的外形、富丽堂皇的色彩、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,使其不仅拥有居家实用价值,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
大同铜工艺虽然形成很早,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。由于大同地处塞北,自古战乱频繁,铜火锅工艺主要靠民间口耳相传,至今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火锅的样式、流程和做法。不过,这似乎不影响人们享用铜火锅烹煮食物的乐趣。在大同大大小小的餐馆里,餐桌上火光闪闪,铜锅内鲜汤沸腾。目睹锅壁黄龙腾跃,耳听窗外塞北风啸,一种追根忆祖、感怀传统、热爱故土之情油然而生。
大同铜火锅设计结构合理,它由底盘、锅身、火座、铜盖、火筒和小盖等六部分组成。其生产工序为成型、铸造、焊接、镀锡里、錾花、抛光、组装等七道工序。在底盘、锅身、锅盖和小盖上,分别刻有“龙凤呈祥”、“喜鹊登梅”、“八仙过海”、“花鸟山水”等图案。由于造型美观、工艺精巧、品种繁多、经久耐用,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,所以深受顾客喜爱,人们不仅喜爱它的实用价值,而且更喜欢它的艺术欣赏价值。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同访问时,将雕有“九龙奋月”图案的铜火锅做为礼品赠送给蓬皮杜总统。
如今,大同金属工艺厂生产的以钢火锅为主,酒具、宫廷餐具、铜牌匾、铜铸像为辅的十大类型,二百多个品种的工艺产品,不仅在国内各地很受欢迎,而且还畅销于日本、美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德国以及港澳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