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经济

大同所处的桑干河流域,是中国农耕业的发展摇篮。当夏禹治水之时,桑干河流域地处高原,很少出现较大洪涝灾害;当商汤治旱之时,大同盆地周边森林密布,土地水分得以有效涵养;加之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植物病虫害较少发生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大同地区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农牧并举、物产丰饶的好地方。这里既有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五畜兴旺的景象,又有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五谷丰登的场面,还可以看到宜人的气候下茁壮的蚕宝宝和成片的桑园,纺织布帛的原料相当充裕而成为当地一利。特别是当地畜牧业领先而成为夏商周时期马牛羊等家畜的主要产地。而畜牧业优势发展的格局,让农耕业有着充足的畜力来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。
三皇五帝后期,随着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,部落领地得以确认,人们随气候物产迁徙无常的状态不断改变,逐渐形成定居。夏商周时期,大同地区定居的人越来越多。经文物工作者对大同地区新石器时代、东周、汉代具有延续性的几处遗址初探,这些遗址已经形成人群聚落,有道路、居住区、墓葬区等不同功能的规划区域。
大同地区有文字记载的远古部落经济,主要是匈奴部族发展经济的一些概况。匈奴单于庭一度时期接壤代地,春秋战国时期还经常深入大同盆地周边活动并占据平城各地。他们以放牧马、牛、羊、驼等家畜为主,兼营狩猎,同时在各自的分地之内,从事耕种。匈奴部族很早就掌握了冶铁技术,能够炼制金银铜铁等不同金属。他们善于酿造酒类,制作胡服。每年三次单于庭大会,根据各家族的牲畜数量,计算应纳课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