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赵佃玺  大同  交通  概况  文化  大同市  历史  同话  帝君庙  云冈 

博览大同

中秋节的起源有哪些传说等五则

   日期:2018-08-26     来源:市委今日大同    作者:佚名    浏览:2176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01、中秋节的起源有哪些传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。按中国

01、中秋节的起源有哪些传说


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,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,称“仲秋”,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,所以叫“中秋”,中秋节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,因而又叫“团圆节”。


从时令上说,中秋是“秋收节”,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,自古以来,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,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。关于中秋节的由来,有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: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,随侍道人作法,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,玄宗步入月宫。但见门楼匾额上书“广寒清虚之府”,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,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,翩翩起舞。玄宗从月宫归来,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,命名为《霓裳羽衣曲》。月宫之所以称“广寒宫”,也与此传说有关。


唐代初年,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。至宋代,该节已十分热闹。显贵豪门、民间百姓多以先睹月色为快,或者登上月台,摆开家宴,全家团圆。后来在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,但与元宵节不同,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。各地街市的悬灯,也是为助月色。明代的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,亲友互赠月饼、水果已成礼俗。


每逢中秋,一轮圆月东升时,人们便在庭院、楼台,摆出月饼、柚子、石榴、芋头、核桃、花生、西瓜等果品,边赏月,边畅谈,直到皓月当空,再分食供月果品,其乐融融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中秋这一天,还举行别具特色的“拜月”“闹月”“行月”“跳月”“偷月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。


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。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,祭拜对象是月神。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,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,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“月亮纸”。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“拜月坛”“拜月亭”“望月楼”的古迹。北京的“月坛”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


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: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,各家都拜土地神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。


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,亲友团聚,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,中秋节寄托了人们“花好月圆人团聚”的祈望。


02、三军的称谓


现在一般国家的军队,通常由陆军、空军和海军3个军种组成,统称为“三军”。但“三军”之称,并非始自现代,早在空军、海军出现以前,古代军队中就有了。


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,以军为最大的编制单位。“军”人数多少不等,有的几千人,有的上万人。小国一般设一个军或上下两军。晋、齐等国除设上下军外,还设有中军,统称为“三军”。到战国时期的秦国,对“三军”的组成又与其他诸侯国不同。《商君书·兵守》称:“壮男为一军,壮女为一军,男女老弱者为一军,此谓三军也。”


从此以后,“三军”的名称便一直用来泛指整个军队。毛泽东同志“三军过后尽开颜”诗句中的“三军”,也是指的整个红军。


03、园林建筑要富于音乐美


人们常常把园林建筑称为“凝固的音乐”,这是因为我国园林中山山水水都充满了诗情画意,音乐境界孕育其中。


我国园林结构布局十分精致,把山、水、树木、花草、建筑融为一体,天然浑成,使园内山水奇景既美观、典雅,又富有音乐节奏,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和意境,这是由视觉为主引起感情的园林,和以听觉为主引起思维的音乐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,两者之间是相通的。生活在变化,人们的审美观点也日益发生变化。对于园林建筑,人们不仅仅是单纯地希望它“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,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效”,或者一味地追求它是重楼叠檐,榭阁亭台,“园内有园,景外有景”,而是希望更多一些既有精美的园林布置,又有极富音乐节奏感和旋律美的新型园林。



04、中医针灸术的特点


针灸术是中医治病之术,方法是以针刺或以艾灼穴位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人们已普遍应用针灸来治病了。针灸的应用范围广,可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,并具有疗效迅速、操作简便、费用经济等特点。


针法是用金属或针具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,灸法是用艾绒或艾条或艾炷点燃后温灸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,源于原始社会的“砭石刺病”“火灼疗法”。这两种不同疗法,治病原理是一致的,而且配合使用疗效更好。


针灸治病所依据的是经络学说。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,其纵行干线叫经,横行分枝叫络,它们把人体结成一个表里上下、脏腑器官相联系沟通的统一整体;脏腑发生的种种变化,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肤表腧穴(穴位)上来,这样,针灸有关腧穴,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,控制脏腑的变化,以至给机体以整体性影响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

中国古代的针灸疗法,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到朝鲜、日本和东南亚诸国。公元701年,日本法令明确规定,以《黄帝明堂经》《针灸甲乙经》等作为学习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科目。公元1136年,朝鲜政府也作了类似规定。针灸术在17世纪传入欧洲,至今仍有许多国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针灸疗法。


05、我国古代刺绣技术的特点


中国的刺绣起源很早,相传“舜令禹刺五彩绣”,夏、商、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,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,常可见到刺绣品。湖北省江陵出土的战国晚期丝织品龙凤虎纹绣罗禅衣以精细的绣工,多种彩色丝绣出蟠龙飞凤,龙凤相蟠纹和龙凤虎纹,描绘出凤鸣虎啸的神奇画面,构图巧妙,色彩华丽,展示出我国在战国时期刺绣工艺的高度成就。汉代时刺绣用绢、罗作绣料,采用平针、锁绣、钉线绣等多种针法,针脚整洁,用简练的线表现各种形象,花纹瑰丽秀美。汉代刺绣纹样的主题,与丝织品、漆器图案相近,大体分为云气纹、动物纹、几何纹、文字图案等几类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品有用锁绣法绣成信期绣、长寿绣、乘云绣等许多种精美的绣品,其针法细致流畅,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超过了锦。


三国时有用刺绣做地图的记载。唐代刺绣除大量用于丝绸服饰外,还广泛用于宗教内容的绣经绣像,发展了平绣的技法,还出现了比直针先进的“戗针”和“套针”,可以分层退晕,有表现色度推移、浓淡渐化的效果。宋代时逐步形成刺绣准则,出现了模仿书画的绣品。朝廷曾设书院,召集绣工300余人,制作人物花鸟、山水楼阁书画的刺绣作品。因用针精巧,绣法纤密,被誉为神针。明人董其昌评论宋人刺绣,以为“佳者较画更胜,望之三趣悉备,十指春风,盖至此乎”。


元明两代刺绣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,已可将人物故事题材刺绣于民间服装上。明清之际,民间刺绣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,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体系,先后产生了苏绣、粤绣、湘绣、蜀绣等四大名绣,各具独特风格,沿传至今,历久不衰。


 
标签: 中秋节 起源 传说
打赏
 
更多>同类博览大同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博览大同
点击排行